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不知所貴,謂之買櫝還珠。 賢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貪得無厭,雖錙銖必算。 崔烈以錢買官,人皆惡其銅臭;秦嫂不敢視叔,自言畏其多金。 熊袞父亡,天乃雨錢助葬;仲儒家窘,天乃雨金濟貧。 漢楊震畏四知而辭金,唐太宗因懲貪而賜絹。 晉魯褒作錢神論,嘗以錢為孔方兄;王夷甫口不言錢,乃謂錢為阿堵物。 然而床頭金盡,壯士無顏;囊內錢空,阮郎羞澀。 但匹夫不可懷璧,人生孰不愛財。
關鍵詞:幼學瓊林,珍寶
拿小的價值較差的東西,引來較大較好的東西,這種方式稱為拋磚引玉。只看外觀不知實際的價值,這鐘貪賤失貴的行為叫做買櫝還珠。好歹不分善惡一同遭禍,稱之為玉石俱焚。貪得無厭,計較一些微小的金錢,稱為錙銖必算。 崔烈用錢財買來官位,人們都厭惡他身上的銅臭味;蘇秦佩了相印以后,他的嫂子不敢正眼看他,自稱是害怕蘇秦位尊而多金。熊袞清廉,父親死了而無錢安葬,天上降下錢幣來幫助他辦理喪事。翁仲儒家境貧窮,天上落下金子救濟他的貧困。漢代楊震畏懼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不接受別人贈送的金錢;唐太宗為整貪污受賄,故意賜給絹帛。晉魯褒稱錢為孔方兄,王衍一生厭惡談錢,他的妻子故意用錢擋住他走路,他說把那堵路的東西拿開。 雖說平常的百姓,不可以私藏寶玉;然而人生在世,那一個不需要用到銀錢?一旦床頭的黃金用完了,即使是大丈夫,也會覺得顏面無光。口袋里沒有錢的時候,阮郞也會感到有些羞澀。 但是平常的百姓,不可以私藏寶玉,這樣會引來禍患;人生在世誰不貪愛錢財,但要取之有道。
(31)拋磚引玉:相傳唐代詩人趙嘏至吳,常建欲得其詩,知他必游靈巖寺,乃先題詩二句于寺壁。趙嘏游寺見后,補上二句以成一絕。常建詩不及趙嘏,時人乃謂常建之舉是拋磚引玉。后比喻自己先發表粗淺的意見,目的在于引出別人的高見。 (32)買櫝還珠:楚國有個商人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生意好,他用木蘭做成裝珍珠的“櫝”(匣子),用桂椒熏過,綴著珠玉,插著玫瑰,再以翡翠裝飾。鄭人買下櫝,而把珍珠還給賣主。 (33)否:指不賢的人。 (34)錙銖:極小的重量單位。 (35)崔烈以錢買官:漢代人崔烈,用五百萬錢買了一個司徒的官職,結果兒子崔均說:“外面的人都說你有銅臭味。” (36)秦嫂不敢視叔:傳說蘇秦潦落時,嫂子不給他做飯,受到趙王重用后,嫂子跪在地上不敢抬頭見他,蘇秦問她為何,嫂子說:“因為你地位高,錢非常多。” (37)熊袞:唐代御史,奉公守法,家無積蓄。父親死后,上天降下十萬錢幫他安葬。 (38)仲儒:翁仲儒家貧,上天降下十斛金給他家,因此他可以與王侯比富。 (39)楊震:漢代人,曾經推薦王密為邑令,王密晚上帶著金子贈給他,說:“黑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懲貪而賜絹:唐代長孫順德接受別人賄賂的絹,事情被發覺后,唐太宗又賜給絹十匹,使他羞愧難當。 (40)阿堵物:晉時,王衍一生從不談論錢或說“錢”字,他的妻子故意將錢放在房中,擋住他走路,想逼他說出一個“錢”字。誰知王衍看見了錢,因錢堵住走路,就教他妻子把那堵物拿開,就是不說出一個“錢”字。 (41)阮郎羞澀:晉代阮孚帶一個包囊游會稽,有人問他包中是何物,阮孚說:“只有一文錢看包,恐怕它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