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令壬午剛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獨然,即雖陽年,虧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數也,律呂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見,三年大疫。當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畢,靜神七日,勿大醉歌樂,其氣復散,又勿飽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氣不當位,下不與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剛,即地運不合,三年變癘,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關鍵詞: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篇
假如壬午年,剛柔失守,配司天之壬不得遷正,配在泉之丁,孤獨無配,壬雖陽年,不得遷正,不得遷正則虧,不同于正常之氣,上下失守,則其相應當有一定時間,其差異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數,太角的陽律與少角的陰呂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時,則律呂之音相同有日,根據其微甚的差異,三年左右便可發生較大的疫氣,木疫易傷脾土,當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補脾土,隔三日,再次肝足厥陰脈氣所出的大敦穴,以瀉肝木。行刺完畢,安靜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娛樂,使真氣再度消散,也不要過飽或吃生的食物,要使脾氣充實,不可滯塞飽滿,不可久坐不動,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又或在泉干支丁酉,不得遷正,失守其位,不能與中運司天之氣相應,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做失守,不能叫做合德,因而為柔不附剛,即在泉之氣,與中運不合,三年便可變為疫癘,其針刺方法,與上述針刺木疫之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