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注]摐:撞擊。金:指鉦一類銅制打擊樂器。伐:敲擊。榆關:山海關,通往東北的要隘。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詩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戰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
B. “摐金伐鼓下榆關”引出的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意象鮮明,凸顯邊塞詩特點。旌旗如云,鼓角齊鳴,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
C. “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一片開闊地帶,這正有利于與胡騎斷殺,突出將土們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
D. “戰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戰,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
15. 本詩序言說“感征戍之事”而和之,本詩節選部分抒發了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
14.(3分)C 【解析】“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
15.(6分)對將士奮勇戍邊的期待,前八句寫邊疆戰事緊急,將士們應奮勇報國;慨嘆征戰之苦,“山川”“大漠”句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身當恩遇恒輕敵”,表明主旨,揭示戰斗失利的主要原因;對將軍士兵不公待遇的憤懣,“戰士”句,一面是拼死苦戰,一面仍恣意逸樂,反映將士間苦樂不均的社會現實。
(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參考譯文:
(小引)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唐朝東北邊境戰事又起,將軍離家前去征討賊寇。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軍隊擂擊金鼓,浩浩蕩蕩開出山海關外,旌旗連綿不斷飄揚在碣石山間。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戰士在前線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將軍們依然逍遙自在的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深秋季節,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時分,邊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邊將身受朝廷恩寵厚遇麻痹輕敵,戰士筋疲力盡仍難解關山之圍。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