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還望京邑[1]
謝朓[2]
灞濱望長安,河陽視京縣[3]。
白日麗飛甍[4],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5]不變!
注釋:【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齊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2】謝朓:南齊文學家。此詩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3】灞:水名,流經長安城東,請人王粲作于漢末長安大亂時的《七哀詩》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長安”之句。京縣,西晉都城洛陽。詩人潘岳《河陽詩》中曾有“引領望京室”之句。【4】甍(méng):屋脊。【5】鬒(zhěn):黑發。
12.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灞涘”二句,借典故寫登高遠望,表現出詩人對京色的眷戀之情。
B.“白日”二句,寫豪門多光耀,流露出詩人對貧富參差可見的憤慨。
C.“去矣”二句,寫此去久遠、歡宴難再,為下文惆悵淚流積蓄情勢。
D.“有情”二句,寫黑發會變,真切地傳達出有情人望鄉產生的愁緒。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題中的“還望”明示詩人已在離京途中,與《涉江采芙蓉》中“還顧望舊鄉”的情態相類似。
B。“白日麗飛甍”中的“麗”,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栗深林兮驚層巔”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處。
C.“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與《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都運用了擬人手法。
D.詩中“佳期”指歸期,秦觀《鵲橋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時刻,兩個“佳期”都是美好的。
14.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入手,簡析“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在全詩中的作用。(6分)
答
12.(3分)B
13.(3分)C
14.【評分參考:本題6分,內容方面作用4分,詩句理解2分,作用簡析2分;結構方面作用2分。有其他合理分析,亦可酌情賦分。】
(答案示例)
(1)內容方面作用:
內容理解:未逝的晚霞鋪展成多彩的錦緞(1分),澄清的江水平靜得如同素絹(1分)。(或:白日西沉,燦爛的余霞鋪滿天空,猶如一匹散開的錦緞,清澄的大江伸向遠方,仿佛一條明凈的白綢。)
內容作用:詩句呈現出的絢麗悅目(澄凈開闊)的景物與全詩遲緩(或:凝重/感傷)的情調形成反差(1分),表達了詩人對美好舊鄉的留戀(或:料想此地難回而生的惆悵/因景物自然美好而對人事變化無常的感慨)(1分)。(要點:景與情形成反差/反襯;詩人的哀情)
(2)結構方面作用:
與上句“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相接,與下句“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相連(1分),六句詩共同構成一幅明麗美好、多彩空靈的畫面,將詩人登臨所見層次清楚地展現出來(1分)。(或:由“白日”過渡到“余霞”,由“人家”過渡到自然,“喧鳥”更襯“江靜”,繁花與“余霞”爭艷。六句詩描繪了登高望景圖,展現出時間的推移和詩人視角的變化)(要點:此兩句與上下句的關系;從全部六句寫景視角看完整的畫面和詩人觀景的層次。意思對即可。若答“此二句合成的六句景物描寫為作品后半部抒發悲情作反襯”,可給1分,但“結構作用”的全部賦分不超過2分。)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