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巫山廟
薛濤①
亂猿啼處訪高唐②,路入煙霞草木香。
山色來能忘宋五,水聲猶是哭襄王③。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云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斗畫眉長。
【注】①唐代著名女詩人,遭受人生打擊后,迫于生計,16歲無奈加入樂籍。這首詩寫于貞元初年,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早聞薛濤大名,第一次見面,就讓她當場賦詩,目不限。薛濤略微思索,就寫出了這首詩。②高唐:觀名,此即指巫山廟。③裹王:楚裏王。楚裏王與神女遇于巫山之陽,神女謂裏王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猿類的叫聲常被詩人用于表達悲傷的情感,詩中“猿啼”開篇就營造了凄涼的氣氛。
B.宋玉與楚襄王同是楚國人,此處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觀的歷史韻味。
C.神女朝朝夜夜為云為雨,楚襄王最終亡國,詩人對此既有慨嘆又暗含規勸之意。
D.詩歌用語對仗工整,富有音韻的美感,感情表達直白,“惆悵”一詞表明心跡。
(2)本詩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景物描寫都如入畫境,兩位詩人寫法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答
(1)D.“感情表達直白”錯,詩中多處用典,情感表達含蓄。故選:D。
(2)①本詩正面描寫,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感官進行描寫,從聽覺寫“猿啼”,從視覺寫“煙霞”,從嗅覺寫“草木香”,以聲、色、嗅構成了整幅立體畫面;②近景與遠景相結合,先描寫“煙霞”“草木”等近景,再遠觀“山色”遠聽“水聲”,構建了畫面的層次感;③使用擬人修辭來描述,寫山色不忘宋玉,水聲哭襄王,柳樹與女子的眉毛要爭個短長,使畫面富有情味兒。
④《錢塘湖春行》采用俯視和仰視的視角進行描寫,詩人仰視見禽鳥,俯察見花草;⑤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正面描寫錢塘湖的春景,以“行不足”側面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⑥選擇精妙詞語進行描述,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
譯文:
在不住的猿啼聲中去踏訪高唐神廟,再往前走,漸漸地使看到煙霞緲,草木散發著迷人的腳香。
看到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賦》,所描繪的那般美麗,遠方的水聲也好似在為楚襄王低聲哭訴。
楚襄王聽宋玉講了楚懷王夜夢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卻被神女拒絕。最后在楚襄王統治時期,楚國逐漸走向敗亡。
巫山廟前種了如此多的柳樹,柳枝在空中翻飛舞動,柳葉好像要與女子的眉毛爭個短長,可惜已無人欣賞,唯有獨自惆悵寂寞。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