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緝曰斬衰,緝之曰齊衰,論喪之有輕重;九月為大功,五月為小功,言服之有等倫。 三月之服曰緦麻,三年將滿曰禫禮。 孫承祖服,嫡孫杖期;長子已死,嫡孫承重。 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 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 以財物助喪家,謂之賻;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赗;以衣殮死者之身,謂之禭,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琀。 送喪曰執紼,出柩曰駕輀。 杏地曰牛眠地,筑墳曰馬鬣封。
關鍵詞:幼學瓊林,疾病死喪
用粗麻布做孝服且不縫邊的謂之“斬衰”,用粗麻布做孝服且縫邊的叫做“齊衰”,這是表示喪禮有輕重的等級。 服喪九個月所穿的喪服叫“大功”,五個月的喪服叫“小功”,親疏不同所穿喪服及喪期也有不同。 穿用細麻布做的喪服服期三個月叫“緦麻”;服喪滿三年要舉行除喪服的禮節叫“禫禮”。 孫子為祖父母服喪,嫡孫執杖,服一年期;長子已死,嫡長孫要承受喪祭和宗廟的重任,服喪三年。 死者隨葬的器物叫做“明器”,因為要用對待神明的辦法來對待死人;孝子所執之杖稱為“哀杖”,為的是要扶持因喪親而哀痛衰弱的身體。 父親的節操在外,所以父死哀杖用竹子制作;母親的節操在內,所以母親死哀杖用桐木制作。 送財物給喪家叫做“賻”,以車馬幫助喪家辦喪事稱為“赗”。將衣服送給死者謂之“襚”;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叫做“琀”。 送葬時牽引靈柩叫“執紼”;出柩叫做“駕輀”。吉祥的葬地名為“牛眠地”;封土筑成的墳墓叫做“馬鬣封”。
(37)斬衰:不縫邊的喪服。衰:古代喪服,用粗麻布制成。喪服有五種,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按與死者的不同關系穿用。穿的時間也有長短,大功要穿九個月,小功要穿五個月,緦麻要穿三個月。 (38)齊衰:縫邊的喪服。 (39)緦麻:喪服名,用細麻布制成。 (40)禫禮:指除去喪服的祭禮。 (41)杖期:舊時服喪禮制,祖父母死了,嫡孫要服一年喪,手中拿著喪杖,稱為杖期。 (42)承重:長子死了,由嫡孫代替服喪,稱為承重孫,即承擔重任的意思。 (43)明器:陪葬的器物。 (44)古代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禮制,居父喪時,用粗糙的竹杖,居母喪時用桐木杖。 (45)賻:以財物助人辦喪事。 (46)赗:助葬用的車馬。 (47)禭:給死者贈送衣被。 (48)王含:通“唅”。含在死者口中的珠、玉、貝的通稱。 (49)紼:指引棺材入墓穴的繩子,送葬時幫助牽引靈柩。 (50)輀:喪車。 (51)牛眠地:晉陶侃遭父喪未葬,家中老牛也忽然不見了。有一老者告訴他:“前崗有一條牛睡在泥污中,以該地為葬地,將來必位極人臣。” (52)馬鬣封:墳墓上封土的一種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