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②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③,力耕不吾欺。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北宋]蘇轍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淵明從隱居上京的舊宅,移居潯陽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詩為這組詩中的第二首。②將:豈。③紀:經(jīng)營
(1)下列對《移居》一詩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nbsp;
A.“春秋”兩句寫詩人新遷南村,常登高賦詩。士大夫常有的雅興,此時又增添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B.“過門”兩句寫詩人與鄰人,常互相親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嘗。
C.詩人與鄰人平時各自忙于農(nóng)務(wù)。農(nóng)閑時會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會聚在一起傾訴對艱苦勞作的厭倦。
D.詩人在結(jié)尾處,強調(diào)了他在親自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諦,這使全詩的意蘊更加豐富。
(2)請結(jié)合《移居》全詩,說明詩人在勞動之余感受到了哪些樂趣。
(3)同樣涉及田間勞作的話題,蘇轍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則書寫了另一幅場景。請簡要分析蘇詩頷聯(lián)所使用的藝術(shù)手法。
答
(1)C.“即使很晚也會聚在一起傾訴對艱苦勞作的厭倦”分析有誤,兩句詩反映了詩人與鄰人的相聚,在時間上不受俗態(tài)的拘束,相見之后,便談笑風(fēng)生。
(2)①登高賦詩之樂②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③自然交談之樂(閑聚之樂)
(3)詩人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好壞的對比,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與雨過天晴時歡欣也形成對比,表現(xiàn)了麥收時節(jié)久雨忽晴,宜事農(nóng)桑的喜悅。
陶詩譯文:
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jīng)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詩篇。經(jīng)過門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飲共歡。要干農(nóng)活便各自歸去,閑暇時則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談?wù)勑πτ啦粎挓_@種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拋棄它實在無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jīng)營,躬耕的生活永不會將我欺騙。
蘇詩譯文:
夏天到了,麥收的時節(jié)來了,舊年的陳谷快要吃完了,就等著收割新麥來補續(xù),我歲數(shù)大了不能下地勞作了,幸好文氏孫輩來幫我收割(麥子),讓我這老頭有了依靠。可是接連三夜的雨水損壞了收打麥子的場地,令人好不沮喪,慶幸的是,雨過天晴,太陽終于出來了,那初生的太陽令鄉(xiāng)鄰歡欣鼓舞。孫輩們趁著天晴下地收割小麥,他們干活很累,我趕緊烙餅做飯讓干活的人吃,并且多買一些農(nóng)家自釀的水酒來讓干活的人喝,以消除他們的困乏與饑餓,犒勞辛苦勞作的孫輩們。將麥子安放到糧倉之后,才算真的忙完了一季的勞作,看著文氏諸孫順利完成了麥收活計,“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了下來,因而精神倍增、高興極了,賦詩來表達對諸孫的感謝與喜歡。
關(guān)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