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②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題君山
唐·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③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注】①此詩是作者謫居岳州時所作,梁六當時途經岳州入朝,遂與詩人相遇。洞庭山,即君山。②③神仙、水仙: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
14.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張詩中“孤”字實際是暗示送人者心情之孤,而“水上浮”之“浮”字,除了表現湖水動蕩給人實感,也微妙地傳達了一種撲朔迷離之感。
B. 雍詩中用“不動”二字寫湖面風平浪靜,水波不興;用“影沉沉”來突出君山顏色之深沉及氣勢之凝重。
C. 張詩面對湖光山色,心事浩茫,物我兩忘,以簡淡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渾茫開闊的洞庭秋景圖畫,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
D. 雍詩面對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奇思妙想,以輕靈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活脫輕盈的秀美洞庭圖畫,表現了作者對君山的喜愛贊美之情。
15. 這兩首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
14. C C項,“張詩面對湖光山色,心事浩茫,物我兩忘,以簡淡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渾茫開闊的洞庭秋景圖畫,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說法錯誤。“物我兩忘”錯。張詩是詩人睹物而引發的情感,作者對外界是“望”“聞”“見”,而沒有與之“融”為一體,主客沒有渾然不分。
15. 相同點:(1)借景抒情,都是借君山與洞庭湖表達內心情感。(2)用典(化用神話傳說),神話傳說運用得自然,不留痕跡,增添了詩歌的藝術魅力。不同點:(1)雍詩運用了襯托(映襯)的手法,以湖水之淺碧襯托山色之濃翠。(2)雍詩運用了比喻手法,將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形象地寫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