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夜泊①
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②書難達,燕臺③路正長。
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
【注】①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詩人北上京師應試,當時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的境地。②吳會:吳地的會稽,即作者故鄉。③燕臺:指燕京,明朝的京城。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二句描繪出蒼涼壯闊的黃河月夜圖。“似戰場”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詩人對國事時局的憂慮。
B.三四句視聽結合,移步換景,有動景有靜景,有遠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聲,隱含著深沉的情思。
C.五六句敘事抒懷。“書難達”見離鄉之路遠,“路正長”言報國之途艱,表露詩人憂國傷己之情。
D.七八句語言質樸平實,不事雕琢。詩人久客異鄉竟不辨故鄉他鄉,慨嘆中蘊含復雜感情,耐人尋味。
16.請分析詩歌第三、四句在結構安排方面的作用。(6分)
答
15.B【解析】 三四句沒有“移步換景”。
16. ①有承上啟下(或過渡,或承接和鋪墊)的作用。(1分)②第三句緊承上句“似戰場”,描寫奔流的河水發出震天動地的水聲,聲勢浩大;第四句緊承上句“寒沙”,描繪了大河兩岸遼闊蒼涼的景象。(“承接”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③第三四句為后兩句的抒情作鋪墊,雄渾蒼涼的景象觸發了詩人對時局和人生際遇的思考,發出“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的感嘆。(“鋪墊”或“引出”或“觸發”1分,分析2分)(第2、3點各3分,滿分6分)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