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是日本謀劃侵占東北的陰謀,在日軍占領北大營的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余人,日軍傷亡24人,主要是因為九一八事變當天,張學良下令不抵抗,許多士兵是當場繳械的,所以不存在大規模傷亡。但在江橋戰役中馬占山部三個旅和日軍激戰,據文獻資料稱,當時傷亡慘重,具體數字,由于當時處于戰爭狀態,無法統計。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沈陽炮轟東北軍北大營,揭開侵占中國東北的序幕。由于當時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日本逐步開始占領東三省,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遼吉淪陷,日軍開始奪取龍江。
當時認黑龍江省代理主席、軍事總指揮的馬占山,在1931年11月4日,今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境內的嫩江橋這里打響了抗戰的第一槍。
當時,日軍數量眾多。在戰區,日軍先后集結多門師團等3萬余人,另外有偽軍3個團。還有相當數量的轟炸機和各種山炮、野炮、重炮等先進武器以及充足的作戰物資。而馬占山所率領的黑龍江守軍兵力只有徐寶珍衛隊團等1.3萬余人,兵器上更是無法可比。
從11月16日到11月18日,黑龍江守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守三天后,馬占山部終因眾寡懸殊,力盡援絕,不得不撤出最后陣地三間房。19日,在楊家屯全殲追敵多門聯隊400余人,馬占山率部有計劃地退守克山、拜泉、海倫。中國軍隊在江橋抗戰中雖然最終失敗了,卻點燃了抗日的烽火。這就是打響中國東北抗日第一槍的江橋戰役。
九一八事變對中國的影響1、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和東三省的迅速淪陷,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加深。從此中日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的主要矛盾,階級和黨派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
2、民族團結抗日。九一八事變后,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后發展到全中國,終于開創了團結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
3、揭開二戰序幕。九一八事變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