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 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1) 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作者借日暮、北風、冷雨等意象,描繪出一幅清冷的畫面,為抒發羈旅愁思渲染氣氛。
B.第一句中的“困”字,一方面指作者被漂泊的生活所困,另一方面也抒發作者因遭受貶謫、不被重用而引發的內心困頓。
D.這首詩以“困”字開頭,從抒發壓抑的情感起筆,第二句的“豁”字表明在觀山的過程中,作者的情緒逐漸好轉。
E.作者將羈旅之愁、仕途不順的情感投注在與嵩山的交流之中,作者心情的轉變實際上是自我寬慰的結果。
(2) 作者初見嵩山懷有怎樣的心情?請結合全詩簡析。(3 分)
(3) “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4 分)
二
[注] 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1、請結合全詩簡析作者初見嵩山的心情。(3分)
2、“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4分)
答
1、初見嵩山,作者的心情驚喜而又親切。①作者奔走風塵,全靠青山開闊情懷,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給作者一種期待感;②接著作者運用迂回之筆,一道雨幕被拉開,最后嵩山從云層中聳現,驚喜和親切之感撲面而來。(答出驚喜和親切之意的,給2分;結合全詩加以分析,給1分。意思對即可。)
2、①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中突現,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一個“出”字,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②“清瘦”表現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答出擬人手法并加以分析,或答出以動寫靜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內涵,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見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