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紅軍長征,一是為了生存,二是為了北上抗日。一方面是為了躲避國民黨的圍剿,另一方面面臨中國抗日救亡的危機時刻的需要,也是紅軍實行戰略轉移的需要。
1、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先后逃離追蹤。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2、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略轉移的設想,并報告了共產國際。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3、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
長征的起因1935年9月,國民黨軍集中130多個團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方針,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發動了新的“圍剿”。在國民黨重兵的進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開辟新蘇區。11月19日,紅軍從湖南桑植地區出發, 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
長征的經過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紅軍長征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