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橫向對比如參戰人數、武器裝備、彈藥烈度、戰役持續時間的話,蘇德戰爭會更慘烈。但是,這絕對不代表因為蘇德戰爭更慘烈就說明我們的中日戰爭不慘烈。抗日戰爭我們國家的軍民拼死奮斗,像為了守一個倉庫犧牲一個團,幾萬人為了一個廣場自殺式沖鋒的案例可謂數不勝數。
1、工業化差距,這直接決定了蘇德戰爭與抗日戰爭迥然不同的面貌,更導致了軍民傷亡的巨大差距。蘇德兩國的工業水平,是蘇德戰爭空前慘烈的根本原因,而蘇德戰爭也成讓蘇聯登上了超級大國的巔峰,代價是4600萬人的慘烈傷亡觀抗日戰爭,無論日本還是我們都顯得太過“寒酸”,日本始終被資源匱乏所困擾,這也是日本不斷對外侵略的原動力。火力上的“稀疏”注定了抗日戰爭雙方的傷亡程度遠不及蘇德戰場。
2、對戰策略和決心不同。蘇德戰爭中雙方是有你死我活的決心,德國有必須消滅蘇聯的執念,抗日戰爭日本雖然發動侵略時間最長,但卻幾乎沒有從一而終。拜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所賜,二戰中日本在北上和南進路線上也是搖擺不定,陸軍內部更是對是否擴大侵華戰爭而吵得不可開交,最終日本在加深對我國侵略的同時,也將侵略勢頭延伸到了東南亞和太平洋,而這種兵力的分散更加劇了日本的力不從心
蘇德戰爭和抗日戰爭介紹1、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為抵抗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侵略進行的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爭。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伙同仆從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國首都柏林,德國政府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偉大的衛國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2、抗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實際上,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地區沖突,日本先后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熱河、察哈爾兩省,至1937年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對于最早失陷的東北三省來說,抗日是從1931年到1945年,長達14年之久。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