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開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得以確立和鞏固,并為后世歷代王朝所繼承。周代的政治體系是:周天子為天下的共主,其下分封諸侯,再下具體治理地方的是卿大夫、士,但他們只對自己的上級封君負責,不直接對周王負責。秦漢時期的中央集權政治對此后整個中國歷史和社會影響深遠。
秦始皇除完成新的政治體制外,還進行經濟、文化的改革,如在全國范圍內廢除井田制即封建莊園制,宣布土地私有,直接向農民征稅;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建設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馳道和驛站;等等。
這些雖然本是出于強化其專制統治的目的,但在客觀上有利于其后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應該肯定;而采納李斯的建議,焚詩書,坑儒生(四百六十余人),禁私學(詳見《史記·秦始皇本紀》),無疑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進行了巨大破壞。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病逝,秦二世胡亥即皇帝位,僅三年亡于農民起義。劉邦于公元前201年稱帝建國,先都洛陽,后都長安,漢王朝開始。
秦漢政治制度的內容1.首創皇帝制度
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后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廢除謚號。規定皇帝自稱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
2.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秦統一六國后,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在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基礎上,在中央設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建立起了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制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3.法律制度
秦始皇采用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建議,以法治國,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是秦始皇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秦法對于秦王朝雷厲風行的推行各種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4.郡縣制
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秦朝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上一直沿用郡縣制,只是形式上有所變化而已。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級統治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設若干縣,縣置縣令(長)、縣丞和縣尉,他們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關鍵詞:高考歷史